2013年9月12日星期四
揚州雕版印刷技藝傳承期冀“後續有人”
手握拳刀,67歲高齡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雕版貼紙印刷印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義時在雕刻作品。 在印刷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 “這樣的老繭,年輕時要厚很多”,伸出一雙古褐色的手,國家級非物質文貼紙印刷化 遺產雕版印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義時微微眯著眼,看著右手大拇指上的繭子說。右手攥刀、左手推行,從14歲拿起雕版專用的拳刀到現在,這位步入花甲之年的 67歲老人已和雕版印刷技藝結緣半個多世紀了。10日,陳義時表示,現在自己最掛念的就是“是否還有年輕人能為這門技藝磨出幾十年的老繭”。
備料之後,將文字、圖像反向雕刻於木板,再於印版上刷墨、鋪紙、施壓,使印版上的圖文轉印於紙張,之後再進行裝幀——這一整套的程序就是被稱作人類文 明“活化石”的雕版印刷技藝,其在中國已有130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在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揚州,雕版印刷技藝的部分工序卻面臨人才緊缺的狀況,有的 工序甚至只有一到兩人在傳承,而且大多像陳義時一樣,年事已高。
“刻字的刀法太有講究了,有數百種。撇如刀、捺如鍬,都要根據字型和材質的不同變換方法。一天時間才能刻出幾十個字”,陳義時表示,這也就是雕版刻字的精髓所在,要口傳心授、全憑手下功夫。一套《裡堂道聽錄》,陳義時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才完成。
口傳心授,費時、費心、費力,雕版印刷技藝的精髓在於“珍貴的人工技藝”,特別是在普遍大機器化生產的當今社會。但“依靠口傳心授的手上慢功夫”與“經濟效益可觀的產業化經營生產”又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
“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即使年輕人對這一行感興趣,但微薄的收入也難以讓他們持續多年埋頭苦雕。現在我父親收的徒弟幾乎遍布全國,、江西、山西、山東、 北京、上海的都有,不少都是開車來學習雕刻的。但如果沒有一定物質基礎,可能他們也不會來學”,作為陳氏雕版世家的第四代傳承人,陳義時的女兒陳美琪回憶 起父親收徒弟的狀況,頗有一番感觸。
近年來,在陳義時旗下拜師學藝的弟子數量與行業認知度、從業人員社會地位息息相關,呈現出一條波浪型曲線。
“2005年,父親之前收的20個徒弟只留下1人在學;2009年,雕版印刷技藝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後,國家和政府的保護力度提升了、宣 傳加大了,慕名而來拜師學藝的人又多了起來。但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能傳承下去,關鍵還是要有穩定數量的人能堅持做下去”,陳美琪也講出了自己的顧慮。
目前,《雕版印刷技藝中長期保護規劃(2013-2022年)》正在編制過程中,其中“後繼有人”也成為了一項重要的規劃目標,比如要對傳承人定期培 訓,拍攝技藝資料片,以及展開校企合作培養後續人才。廣陵古籍刻印社的社長朱世生表示,當雕版印刷技術演變為雕版印刷藝術時,雕版印刷術承載的功能不再只 是信息傳播,而是文化傳承,“發展與傳承同樣重要,行業內也一直在提倡生產性保護。行業良性發展了,自然會吸引年輕人加入並堅持下去,這樣後續傳承才更有 希望”。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