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星期二

缺乏行業身份,國內企業缺乏競爭力



  作為全球化產業鏈中的一環,新興的語言服務行業中翻英翻譯正讓很多經濟學家刮目相看。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國際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已超過6000億美元。而國內語言培訓業巨頭新東方,2011年的營收就達50億元人民幣,也展現了語言服務行業的前景。

  近來很多翻譯界人士開始呼吁,國內的語言服務行業要進入“大發展”時期,必須盡快掃除制度障礙。不少人就遭遇過這樣的尷尬事論文翻譯:明明想注冊“語言服務”,提供和翻譯相關的更多服務內容,但在工商注冊時卻行不通。因為根據《國家經濟行業分類》的分類,國民經濟共有20個門類、900余個小類,無論是翻譯行論文修改業還英文論文是語言服務業,均未包括其中。

  也正因此,國內從事語言服務的企業雖然數量不少,但多數處於“散兵游勇”狀態。曾有統計表明,北京、上海、、浙江四地的語言服務類企業數量占到全國的 76%,其中北京就有9000多家。但另一方面,這些企業八成以上注冊資金在50萬元以下,注冊資金過千萬元的僅占0。83%。

  正是因為語言服務作為一個新的行業,還沒有正式的身份,所以政府部門出台的扶持政策也都難以惠及。目前,真正稱得上全國甚至在國際上有品牌影響力的企 業屈指可數,而這也是每當國內有高端論壇,一些外國語院校的翻譯教師被拉去臨時“補台”的原因。柴明熲說,隨著語言服務業的興起,除了需要大量專業翻譯以 外,翻譯管理、翻譯營銷以及翻譯技術等復合型人才目前也奇缺,這些人力資源都需要逐步開發、培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